您的位置:首页 > 行情 >

河南电视台女记者卧底缅北“0赎金”救人,造假?

2023-08-04 17:13:37    来源:爱奇旅大奇

7月23日,一条关于“缅甸诈骗集团”的新闻震动全网。

这则新闻由河南《都市报道》发布。

说的是本台记者通过“舆论压力”,成功迫使缅北诈骗集团“0赎金放人”。


【资料图】

根据报道所说,是一位叫小朋的年轻人被骗去缅北从事电诈工作。

期间电诈公司还对小朋的家人开出了10万的赎金。

而河南《都市报道》记者,为帮助“缅甸电诈”受害人,“卧底调查120天”“全国奔走”,帮助受害者家属发声求助。

“小朋”就是他们帮助的对象之一。

没成想缅甸电诈团伙在看到《都市报道》的节目后,提出只要都市报道把“相关的报道视频”下架,他们就把小朋放了。

为了救人,《都市报道》毫不犹豫就下架了视频,结果小朋真就被送了回来。

近年来关于缅甸诈骗集团的报道很多,其歹毒残忍让人咬牙切齿。

然而由于其境外特征,国内往往力不能及,让人无可奈何。

如此不利局面下,《都市报道》竟然能仅凭“视频节目”,仅凭“舆论压力”,就逼得缅甸诈骗集团“0赎金放人”。

此番“壮举”,实在是前所未见,让人心潮澎湃;

而“记者卧底调查”,也实在戳人眼球,使人心驰神往。

人群蜂拥而至,发现在某音上,《都市报道》官方账号里有个叫《缅北归来》的系列报道,目前更新至194期。

系列报道始于今年的7月2日。

之后以平均每天发布7-8个视频的速度更新,内容则由跟踪采访组成。

节目记者横跨全国,沿河南、山西、陕西、四川、贵州、广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安徽等十个省、自治区,一路直播和采访。

通过对受害者的采访,窥见了缅甸诈骗集团那散发着浓郁血腥味的真实。

被骗到缅甸诈骗集团之后,人就不再是人,而是工具和筹码。

一方面他们被迫为诈骗集团从事犯罪工作,另一方面他们本身也是诈骗集团用来敲诈受害者家属的人质。

逃跑是不现实的。

缅甸电诈组织对逃跑的人下手极狠,轻则殴打虐待,重则杀人灭口。

而河南都市报道的《缅北归来》节目,就是希望通过媒体的舆论造势,帮助更多受害者。

截至目前,他们已经收到了上千条求助,采访了上百个家庭,成功救出6名被困人员。

火上热搜的“0赎金放人”,就是其中一个。

按说在这个媒体沦为公关喉舌的年代,这种节目的返璞归真,该让人看到一缕名为希望的光。

然而在“0赎金放人”爆火之后,整件事情却变得扑朔迷离起来。

有一个尖锐声音,如利剑般刺向节目组,直指节目组“造假”。

“0赎金放人”的新闻火上热搜之后。

朋友圈里,一篇叫做“河南都市女记者卧底缅甸采访,不要以谎言来制造新闻”的文章,开始疯传。

作者在其中言之凿凿地说,河南都市节目的女记者根本没有去卧底。

甚至说连节目的男记者都没有去过缅北。

不止如此,作者还将矛头指向了河南都市节目。

说其录制的“采访”,大部分都是在本地微信群里“完成”的。

说实在的,这篇文章并没有太多说服力。

除了没有十足的证据,和“联想、脑补”的情节偏多之外,其对“卧底行为”本身的抨击,也不太能站得住脚。

因为实际上河南台并没有说这些卧底记者是跨境去“缅甸诈骗集团内部”卧底。

本来就是在国内展开的工作,不存在“是否去缅北”的争议。

但以这篇文章为导火索,还是引发了关于“河南都市女记者卧底缅甸救人”造假与否的争议。

其实这件事发展至此,很难说是其中某一方该担负全部责任。

因为在我看来,这件事的发展有如罗生门一般,成因错综复杂,结局耐人寻味。

这件事起于7月23日《都市报道》的新闻。

其后于7月25日,《都市报道》以个人账号@都市大先生 之口,进行了详细自述。

自述中提到“他们的卧底,只是跟着蛇头走到了边境线”。

也就是说他们的“卧底”,主要是跟踪调查潜伏在国内,负责诱骗人员到缅甸的“蛇头”组织。

还表示“关于缅北电诈情景的描述,主要是采访了逃回来的人,现场的视频也是受害者提供的,并不是记者卧底实拍的”。

同时也感谢了“相关部门的积极行动”。

而关于团队成员,则说明了是由两名80后、两名90后,共四名记者组成,其中最小的一位女生28岁。

且不论这则自述究竟是对于细节的补充,还是眼见舆论走偏的辩驳。

但这种详实朴素的描绘,却着实与网上的风向大相径庭。

网上是如何评价“0赎金放人”放人事件的?

短视频平台上最常见的一种标题是,“19岁的女记者卧底缅北120天”。

你看,这个标题可谓是深谙互联网传播之道。

“19岁女记者”“卧底缅北”“120天”,即便把标题这些词拆开了,都足够吸睛。

更别提他们糅合在一起所产生的化学效应了。

这样的描述,确实十分符合普罗大众对记者这一行业过于浮夸的幻想。

以至于在这些见风就是雨的自媒体评论区,充斥着对所谓“19岁女记者”的讴歌赞美。

仿佛她是当代女英雄,现实版“战狼”。

显然,一些不良媒体为了博眼球,刻意把《都市报道》所说的“团队中有90后女记者”“跟踪卧底120天”等消息夸大其实了。

而发声质疑《都市报道》的人,我想大概也是受到了不良自媒体铺天盖地浮夸通稿的影响。

毕竟“19岁女记者卧底缅甸120天”这种事,只要稍加甄别就会感觉到其难以置信到匪夷所思的程度。

可无良自媒体打一枪换个地方,赚足了流量就拍屁股走人。

而群众那仿佛被愚弄般的怒火终归还是需要一个靶子发泄。

这个靶子,自然就是一切的开端——河南都市报道。

不过话说回来,河南都市报道,在此事件中难道只是扮演了“舆论受害者”这一角色吗?

恐怕也未必。

最为耐人寻味的,则是出自《都市报道》口中的“卧底”一词。

其实《都市报道》自己也说了,他们的记者团队并没有卧底到缅甸。

只是“跟踪调查国内的蛇头”,所举的例子也是“曾上了蛇头的车”。

说实话,这种“卧底”,与大众想象中的“卧底”,一定是天差地别。

什么是大众想象中的卧底呢?

2011年,同样是河南都市频道。

年仅25岁的记者崔松旺,靠装疯卖傻扮乞丐,孤身一人卧底黑窑厂。

冒死拍下证据,协助警方解救出30名智障奴工。

我想这大概就是大众想象中的卧底——深入虎穴,舍生取义。

而如今《都市报道》所说的调查形式,我认为有一个更适合的词汇——“暗访”。

大概与315记者假扮客户潜入到黑心商家的形式差不多。

“暗访”相较于“卧底”,不仅周期更短,而且安全系数高了太多。

硬说成“卧底”,是有些用力过猛。

不过尽管如此,我还是能理解《都市报道》为什么还是使用了“卧底”一词。

首先“卧底”和“暗访”确有相同之处,其次“卧底”对舆论来说更具冲击力。

因为再怎么刻骨铭心的报道,也需要流量的支持。

君不见,如今流量至上,官媒日趋式微,于是被迫妥协,想方设法迎合当代传播体系。

但数十年来的底蕴又无法彻底磨平他们的傲骨,进而衍生出别扭的宣传体系。

有的不知凡间冷暖,整日坐在空调房里,通过想象完成对凡间的游历。

每天不是夸夸其谈就是歌舞升平,写下诸如“努力就有回报”“明天会更甜”等引人发笑的诗句。

想方设法营造出楚门的世界自欺欺人,却因与现实巨大的割裂而显得光怪陆离;

有的自视为人间清醒,却完全忽略了自己那坐在既得利益者位置上的屁股。

选择性地发表所谓锐评,把骨子里高人一等的模样展露得淋漓尽致。

却还为此沾沾自喜,无愧为伟人口中的“二流报纸”。

我想,大概不用指名道姓,浮现在各位脑海中那一个个敞亮的名字,早已是层出不穷。

结果就在这时候,出现了一个媒体。

你能清楚地从它身上看到,它为博取流量所显出的谄媚。

但你定睛一看,却又从那些刻意包装的字里行间中,看到了它为了维护新闻从业者最后的尊严所做出的努力。

啊,原来还有一家媒体,愿意俯身看看真实的人间,

愿意亲身走进群众中去,愿意与残酷的世界战斗下去。

如此看来,它扮演小丑哗众取宠的模样,仿佛也多了几分可爱了。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

精彩放送